C114通信網  |  通信人家園

資訊
2023/3/6 12:43

智慧自然保護地白皮書發布:科技守護自然,解決多元挑戰

C114通信網  

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華為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北京舉辦了“科技守護自然”主題沙龍暨智慧自然保護地白皮書發布活動。來自國家林草局、中國信通院、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國際鶴類基金會(ICF)、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北京市企業家環;饡⊿EE)、天立泰等組織機構的代表參與了此次發布會活動,與會代表圍繞如何更好地讓科技守護自然等議題,展開了詳細探討與經驗交流。

此次發布的白皮書是國內首份智慧自然保護地白皮書,針對自然保護地智慧化建設中的多種需求和挑戰,提出具體可行的智慧化建設藍圖和方案架構。

圖、“科技守護自然”主題沙龍暨智慧自然保護地白皮書發布活動現場

在發布會上,IUCN中國代表處主任張琰先生分享了國際上自然保護地情況、IUCN在自然保護地治理標準上所做的研究,以及與華為等伙伴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成果。

來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李迪強教授以及來自華為公共事業系統部的解決方案架構師鄭夏平為與會代表解讀了自然保護地治理面臨的需求和挑戰,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和關鍵技術。

智慧化管理四大關鍵挑戰有何解?

自然保護地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其中蘊藏的自然資源是維護生態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經歷六十多年的探索,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上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8%。目前,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已全面啟動。越來越多的保護地開始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滿足自然保護地管理的需求。

中國于2021年起正式成立的包括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涵蓋了23 萬平方公里的保護面積和近 30% 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這五個國家公園均已把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列入優先工作。

根據調研,目前中國的自然保護地智慧化發展即將進入智慧化管理試點階段。在智慧化管理試點階段,挑戰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感知、聯接、分析和管理。

一是生態感知能力的挑戰。目前的監測數據缺乏連續性,且在精度、范圍和實效性上仍不能滿足要求,缺乏包括地理空間、物種及其生境和氣象監測等本底數據。

二是網絡聯接能力的挑戰。通信網絡受制于山區、森林等區域施工限制,難以實現全域覆蓋,加上終端缺乏傳輸功能,數據難以實時、無障礙地傳遞到管理人員手中。

三是數據分析能力的挑戰。AI 平臺是自然保護地智能化方案的核心引擎。其三大核心要素——算力、算法和數據,當前仍未能滿足自然保護地在物種識別、森林防火指揮等智慧場景中的需求。

最后是存在“重投入、輕運營”的現象;鶎庸茏o人員的運營及知識水平有待提升,系統尚未達到自助運營的水平。

四大特征、七個應用,描繪自然保護地智慧化藍圖

在借鑒新一代數字技術在不同場景的成功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智慧自然保護地建設中的多種需求和挑戰,白皮書提出了自然保護地智慧化建設的藍圖和架構建議。該架構綜合三種手段——數據獲取、網絡聯接、智能分析,形成以ICT前沿技術為脈絡的頂層設計。解決方案架構基于 4G/5G、自組網、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 ICT 技術,對應感知、聯接、分析和管理四個方面的痛點,賦能自然保護地智慧化建設和管理。

方案架構的第一步是建立多維度生態感知,利用影像設備、無人機、傳感器及物聯網技術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感知系統,將自然保護地的物理信息數字化,并主動監測及感知數據變化。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青海片區)為了全方位守護雪豹及其棲息地,建設了包括108 架高位視頻云臺、227 臺野保相機、1,500 余臺紅外相機視頻監控系統,覆蓋范圍達8,000 平方公里。在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天然次生油松林,金錢豹、金雕、白肩雕、黑鸛等珍稀瀕危動物的保護需要立足于多元化的監測數據。于是,保護區織起了一張能覆蓋“天、空、地”的智慧之網:在空域依托視頻監控預警技術、無人機監測技術,在天域運用衛星導航,在地面上則依賴視頻監控基站、手持巡護儀、野外監測儀器。

對自然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進行智慧化監測還需要第二步:搭建多網絡融合通信,因地制宜,將不同通訊手段靈活組合,優勢互補,克服野外遮擋物和崎嶇地勢的限制,在兼顧經濟成本的同時實現從終端到智慧平臺的高效互聯。

祁連山試點能實現部分區域的網絡通信傳輸,依靠的便是整合520公里通信光纜、廣電300兆通信網絡以及北斗系統等通信手段。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野生動物實時監測系統更是充分發揮超短波、微波、運營商網絡三網融合技術,解決了林下部分遮擋、深山布線不便等難題。如此一來,紅外相機拍攝素材可以實時傳到中心室,管理者不再需要人工定期收集數據。同時,區域內的各辦公機構和保護站點能夠實現“一網聯通”,把保護區本底資源數據傳送到系統,方便后續的整理分析。

分析海量數據、挖掘信息價值的工作可以交給依托高性能計算和云計算承載的大數據、AI等技術。“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數字平臺” 中的 AI 算法能對接收到的圖片數據進行識別、歸類,自動形成基礎數據庫。數據中臺技術則能夠集中臥龍片區所有的 GIS 數據、物聯網實時數據、專題數據,通過提取和轉化數據資源,像一個出謀劃策的大腦,能為生態管理提供更直觀的決策依據。

在管理運營層面,智慧化管理引入科研人員、保育人員、游客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生態保護的七個關鍵應用場景,即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管理、科研監測、科普教育、游憩體驗、社區發展、管理與運行。

思考長期建設路徑,打造智慧自然保護地生態圈

在發布會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李迪強教授表示:“建設智慧自然保護地是一項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希望在數字化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有一批高水平的保護地管理人員能夠享受到我們智慧化管理研發的成果,來提高保護地治理的水平。”

IUCN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張琰表示:“IUCN高度關注中國的自然保護地數字化治理建設,用數字技術來推動自然保護地從規劃到建設、運營階段走向更高水平,是各方都希望看到的局面,IUCN希望聯合各方持續推動。希望今天發布的《白皮書》,能進一步形成更多共識,推動相關技術應用到到保護地治理的各個方面。”

華為中國戰略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長周建國表示:“剛剛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著重指出,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加快建設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這些都對各方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方法提出了明確的指引。華為將全力發揮自身優勢,聯合更多生態伙伴,積極支持中國自然保護地智慧化建設”。

(如需了解白皮書全文,請參閱華為官網鏈接:https://www.huawei.com/cn/tech4all/publications/smart-protected-area-white-paper)

給作者點贊
0 VS 0
寫得不太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C114通信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最新視頻
    為您推薦

      C114簡介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手機版

      Copyright©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滬ICP備12002291號

      C114 通信網 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021-54451141

      69老司机福利资源导航